的忠臣,不斩杀施靖风,哪里好意思收兵。
现在必须速战速决,不能给施家投奔北虏的机会,否则这场大战还不知道要打多久。
“侯爷,国不可一日无君。
现在陛下故去,当从宗室中挑选贤能继承大统,以稳定人心。”
柏锦文起身说道。
皇权更替的一系列流程,都是礼部负责打理,这种时候他必须起来干活。
按照惯例,新君都应该由礼部根据宗法,拥立太子继位。
怎奈这一次情况特殊,朝廷不光没有太子,永宁帝、天元帝、福安帝都没有儿子。
一连三位皇帝无子,再往上追溯皇位继承人,那都是远支旁系。
无论怎么论,都和“嫡”扯不上关系。
无法立嫡,那就只能立贤。
“贤”没有具体标准,参考的标准不一样,选出来的人也不一样。
名义上是内阁商议,可真正有能力决定皇位归属的还是李牧。
涉及到皇权更替,一旦站错了队,那可是要命的。
不搞清楚李牧这位实权派的想法,稳健的柏锦文,自然不会说出心中的新君人选。
“另立新君之事,你们几个商议便是。
本侯的身份,在这个问题上,需要避嫌。
现在天子蒙难,本侯寝食难安。
为了早日剿灭叛军,明日本侯将启程赶赴前线,亲自指挥平叛大战。
朝中的事务,就交给诸位处理了。”
李牧果断把皮球踢了回去。
作为一方诸侯,还执掌着朝中的主要军队,此时跳出来另立新君,很容易被人当成“曹操”。
施家的反面教训,还历历在目,他可不想步其后尘。
与其陷入新君风波中,不如赶紧从朝堂中跳出去。
指挥大军平叛,无疑是最佳的理由。
听了李牧的话,众人瞬间懵圈。
送上门的拥立之功,就这么拱手相让,一时间他们反而不敢接。
“侯爷,天子之位事关江山社稷,此事您可缺席不得!”
万怀瑾急忙劝说道。
文官集团独占拥立之功固然美好,可问题是没有军方背书的皇帝,那还是大虞皇帝么?
倘若他们选出了皇帝,走完了全部流程拥立上位,李牧突然反悔不承认,那政治后果可就严重了。
“万大人,非本侯推脱,着实是对宗室不熟。
宗室藩王,本侯一个都不认识,哪知道谁贤谁慵啊!
为了替朝廷负责,也是替天下人负责,本将就不插手了。
诸位大人都是慧眼识珠之人,想来定能选出一位贤能君主。”
李牧摆了摆手推脱道。
选皇帝有多麻烦,他虽然没有参与过,但架不住历史书上经验教训多。
靖康之变后,徽钦二宗及一众皇子全部被俘,仅赵构一人在外募兵幸免于难。
拥立他继位时,太宗一脉在世的皇室成员,就他一根独苗。
法统上无争议,减少了许多内部矛盾。
北宋覆灭之后,南方官员才能迅速向赵构靠拢,建立了南宋。
同样涉及到选皇帝,明末就是另一种结局。
崇祯儿子全部沦陷在北方,缺乏顺位继承人,文武百官围绕着拥立之功打破头。
南明的几位皇帝,都没有能够获得官员士绅的集体拥戴。
以至于他们上位后,无法在短时间内整合南方各省的力量。
大虞朝的情况,看似好了很多,实际上本质和南明一样。
没有顺位继承人,从宗室中挑选皇帝,无论选谁都无法获得所有人的认可。
放在和平年代,还可以慢慢平息争议,但乱世之中不行。
李牧